【八月份意识形态学习资料】深化党的理论创新 做好意识形态工作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这个重大命题本身就决定,我们决不能抛弃马克思主义这个魂脉,决不能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脉。坚守好这个魂和根,是理论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意识形态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新形势,担负新使命,迫切需要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指导新的社会实践。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但是,置身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始终是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道路上一道必答题,而深化党的理论创新是其中应有之义。
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和社会主义方向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法律形式明确我国是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之本,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遵循。回溯百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建立新中国,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伟大实践成果,充分说明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新一轮动荡变革期中激流勇进,实现中国梦的思想法宝。当前,世界浪潮风起云涌,多边主义与单边主义激烈碰撞,和平发展与霸权主义近身缠斗,命运共同体与“本国优先”相互博弈,竞争的实质在于综合国力,根本在于社会制度之争,在于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复杂多变的国内外形势,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一方面不断推进基于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飞跃;另一方面,积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解决意识形态领域的现实问题,始终保持其指导地位不动摇。
社会主义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集中体现。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必由之路。做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既需要坚持底线思维,也需要坚持极限思维。秉持实践精神,在价值理念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性和引领作用,解决精神领域的现实问题,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充分发挥其在文化建设、舆论导向、社会风尚等诸多领域的引领作用、培根铸魂作用。同时,始终坚持人民至上,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融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全过程,解决物质与精神的共同富裕的时代诉求,不断增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深化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中国化、时代化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两大奇迹,成功的秘诀在于从不生搬硬套马克思主义,而是尊重基本事实,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首先要继承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紧紧依靠广大人民,在中华大地上开展工作。“历史条件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选择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意识形态工作没有放之四海皆准的统一模式,对于国外意识形态建构与维护的经验更不能削足适履地生搬硬套。多样化的现实矛盾都有其特殊性与时代烙印,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要因变而新,依变而强。
这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自信源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粹,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意识形态的价值表达。新时代意识形态建设强化文化的涵养作用,是对马克思主义实践性本质特征的张扬,满足了人民对高质量精神生活的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感召力和凝聚力,成为增进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精神源泉。为此,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和话语权,彰显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背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思潮积极批判,凝聚全体社会昂扬向上的精气神。除此之外,还要加大优秀文化成果的供给,制作更多像《典籍里的中国》《中华诗词大会》《觉醒年代》《狂飙》这样广受好评的优秀作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形式、表现方式讲述中国之路、中国之治,让人民在历史大视野中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磅礴伟力,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
高质量服务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把握历史主动,在建设现代化强国过程中培根铸魂。世界新一轮动荡变革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我们,需要意识形态工作要有新思路、新方法、破解新难题。意识形态工作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工作,培根铸魂是其时代使命。为此,必需持之以恒地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规制了价值准则,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形而上基础。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以价值观塑造、引领为核心任务,立足于问题意识,强化服务导向,在建设实践中彰显工作实效。除此之外,还要积极发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涵育作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革命文化相互融合、砥砺,经过实践检验的优秀成果。必须把握历史主动,把优秀文化资源用好、用足、助力新时代意识形态凝聚力的涵育。
守正创新,保障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行稳致远。“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必然要守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制度这个“正”,在此基础上再创新,形成全社会的高度认同。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及时了解人民所需、所盼、所急,有效满足人民在物质精神领域的文化需要,把风险矛头化解在萌芽之中,夯实意识形态的凝聚力。除此之外,必须紧紧依靠人民的力量,走群众路线,不断汇聚人民的磅礴伟力,激发奋斗意志,增强“四个自信”,聚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向心力。
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网络是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阵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基本依托”,也是不同意识形态激烈斗争的主战场。新时代是数字化的网络时代,世界是沉浸在数字中的新世界,意味着人、物、社会、思想均统摄在网络世界中。意识形态必然无法脱离于网络,决定了意识形态工作的主阵地就是网络。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75.6%,手机网民比例为99.8%,年龄进一步向中老年群体渗透,全民皆网民已成不争的事实。正如总书记所指出的:“当今世界,谁掌握了互联网,谁就把握时代主动权;谁轻视了互联网,谁就会被时代所抛弃。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得网络者得天下。”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牢牢把握网络意识形态的主导权,用好网络平台,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精神,收获马克思主义的“忠粉儿”“铁粉儿”,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网络中的主导权。
把握历史主动,积极有为开展网络治理。意识形态的时代化特征,要求我们必须主动有为,抓住网络科技带来的红利。把握网络科技的发展趋势,创新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传播路径,不断提升网络工作质量,形成“向上向善”的强大正能量。为此,要做到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敢抓敢管,还要在强化网络治理基础上优化新时代文化产品供给,解决供需矛盾,让广大网民在网络世界中感受到精神上的富足。
扎实有效化解社会风险
负面情绪是社会风险递增的心理动因。各类矛盾风险是相互交织、相互作用的,如果防范不及,应对不力,就会传导、叠加、演变、升级。这就要求意识形态工作不能停留于表象,要深入本质,注重从具体利益出发理清工作思路,明确工作目标,创新工作方法,及时化解各类矛盾,防止演化为社会负面情绪。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始终“以百姓之心为心”,代表人民、为了人民,就能得到人民的拥护,从而把社会风险降到最低程度。
因势利导地识别、解决社会矛盾。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就是要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开展工作。一方面,要高屋建瓴地加强对意识形态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加强对重大战略性任务的统筹指导,推动重大部署,重要人物的落实。另一方面,从人民生活的具体层面入手,因势利导地了解矛盾起源、定位矛盾源头,消解矛盾后果。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运动过程中,增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彰显新时代中国特色意识形态工作的人民性和实践性优势。
(朱海龙,作者系广东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018年度教育学一般课题“新时代大国公民与价值观认同研究”(课题号:BEA180114)的研究成果】